2023年12月28日,正值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30周年之际,由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司、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,上海技术交易所主办,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、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、上海市技术市场协会协办的“高质量技术要素市场建设暨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30周年大会”顺利召开。来自科研机构、金融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嘉宾齐聚一堂,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激活技术要素各主体的市场活力,用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。

大会开幕式上,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、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理事长张龙发表了 “实验室技术成果如何跨过死亡之谷”主题分享。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,原始创新1到10的阶段被公认为 “死亡之谷”,张龙副所长就如何跨越死亡之谷,成功达到10-100的彼岸给出详细的分析解读和建议,为技术的创新转化与市场化运作提供解决方案。


创新链对产业链高质量技术供给能力不足的原因


第一个原因是创新链和产业链长期分立发展。以往,企业端的创新发展基本没有考虑过需要高校、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。绝大多数企业很难做到华为今天这样的底层创新,华为是从早期引进、吸收,模仿、消化等方式一路走到今天。创新端的高校、科研院所的研究目的自然离不开职称评审、项目申请,脱离了创新的本质,导致大量科研创新良莠不齐又不接地气,造成科创和产业“两张皮”现象。

第二个原因是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必须遵循人性规律和价值增长规律。缺失技术交易的诚信体系,使得科学家把技术成果当孩子;大部分的科学家自认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,其实不然,技术只是创业的其中一部分;作为一个创业者不仅需要科学家的远见,还需要领导力、冒险精神和危机意识,甚至需要一定的运营能力和融资能力,这正是绝大部分科学家所欠缺的。

第三个原因是科学家与投资人之间的认知不对称。大部分科学家不懂不信任资本,大部分资本不懂技术,因此常常使用对赌的合作方式。硬科技的成果孵化,天使投资至关重要,两者就是“婚姻”关系。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和资本很难做到深度理解与耦合。


跨越死亡之谷让科学家理想主义现实化


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都有“死亡之谷”,一个实验室成果从理念变成真正的产品,直至形成规模化市场,都得经历1-10-100......100万这样多个艰难历程。如果呼吁了几十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就是“死亡之谷”,那么我们应该设计一套完善的体系去跨越它。科技成果产业化如同一艘快艇,高速行驶在一条暗礁密布的航道上。如想成功则需要一套完整的模块化、标准化、专业化、定制化算法体系,去帮助创业者们避免撞得头破血流、伤痕累累。

科技创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,必须经历从孵化、迭代到成长才能转化落地,很难一步到位。这个过程需要孵化器、加速器以及科学的算法来护航,这正是我们提出的创投“三位一体”的新研发机构模式。聚焦1到10,让高科技成果被投资机构/产业机构读得懂、看得透,最后必然就嫁得出。

跨越“死亡之谷”的核心要做好几个层面的“教育”:科学家、投资机构/产业机构和地方政府往往不在同一个频道上,故无法用同一种语言交流。各方立足点不同:科学家关注的是技术本身的前沿性,投资机构/产业机构重视的是营收和营收增长,地方政府的思考逻辑是GDP、税收、就业。科技创新产业化、成果转化,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耦合,需要多方紧密协作配合,缩短成果转化与营收之间的距离。所以,如何读懂技术、开拓应用是关键,reading your future即读懂未来才是科技创新的首要。


杭州光机所凭什么助力科研创业团队成长


科技创业要成功通常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,但传统的科技创新团队往往仅具备两般武艺:技术和研发团队。创建杭州光机所的时候,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定要从底层逻辑、第一性原理思考清楚凭什么我们能不断吸引高端的创新人才,凭什么可以助力他们取得成功,凭什么助力企业持续成长。

杭州光机所组建之初,面向全球光电行业,用天使投资的方式做1到10的创新,用创业作为成果转化主要方式和逻辑。吸引了全球40个技术团队并孵化出40家科创公司,其中30余位团队负责人都是CJ、JQ、WR等国家级人才。杭州光机所协助他们梳理出对的商业计划书,对的应用场景和赛道,搭建合理股权结构,完善初始创业团队,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;相关的政策扶持、人才落地、产业项目申报都由孵化平台的精准投后服务团队统筹完成,让他们不再把申请科研经费当成目标,更加专注技术长板,更加聚焦市场应用。

经过一年半的孵化,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资本的寒冬,所有企业融资进展顺利。同时我们认为“融对资”更重要,创业本身缺的不是钱,而是缺“对的钱”。我们把政府支持的5个亿拆分成“1+3+1”,1亿是运行经费,3亿是帮助政府做科创的天使投资基金,剩下的1亿则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。目前,其中18家孵化企业均已顺利完成高质量A轮社会资本融资,实现3-25倍的估值增长,总估值超过200亿。与此同时,吸引外部社会资本达25亿,其中15亿投入孵化企业,10亿成立创投基金。多家孵化企业已经迈入科创板上市的新阶段,未来的目标是五年以后每年一家科创板上市,对此我们充满信心。

近些年来,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,我国高校和院所的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。我们既不缺科技成果的“数据”,也不缺早期投资机构“数据”,更不缺金融服务机构和产业机构“数据”,因此,如何做出以“算法”为核心的“数据+基地”的新范式显得尤为重要。杭州光机所一直践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标准化、模块化、专业化、定制化,持续探索跨越科技成果产业化死亡之谷的“创新+创业+创投”根据地式孵化器,让科技成果产业化没那么难。

微信图片_20240106173221.jpg